藥材簡述
藥名:柴胡
漢語拼音:Chái Hú
拉丁名: Radix Bupleuri
別名:茈胡、地薰《神農本草經》、山菜、茹草《吳普本草》,柴草《品匯精要》。
性味:苦,微寒,
歸經:歸肝經、膽經。
功能:疏散退熱,升陽舒肝。
主治:感冒發熱、寒熱往來、瘧疾,肝郁氣滯,胸肋脹痛,脫肛,子宮脫落,月經不調。
化學成分
柴胡其成分主要含柴胡皂苷(saikosapoins a、 b、 c、 d 四種),甾醇,揮發油(柴胡醇、丁香酚等),脂肪酸(油酸、亞麻油酸、棕櫚酸、硬脂酸等)和多糖等。
藥理功用
1. 解熱,有效成分
2. 抗炎,有效成分
3. 促進免疫功能
4. 抗肝損傷
5. 抗輻射損傷
柴胡提取物柴胡皂甙
中文名稱: 柴胡
外文名稱: RootofChneseThorowax
別稱: 地熏、茈胡、山菜、茹草、柴草
界: 植物界
科: 傘形科
分布區域: 吉林、遼寧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
清虛熱中藥,用于感冒發熱、寒熱往來、瘧疾、肝郁氣滯、胸肋脹痛、脫肛、子宮脫落、月經不調。柴胡始載于《神農本草經》,列為上品。歷代本草對柴胡的植物形態多有記述。《本草圖經》載:“(柴胡)今關、陜、江湖間,近道皆有之,以銀州者為勝。二月生苗,甚香,莖青紫,葉似竹葉稍紫……七月開黃花……根赤色,似前胡而強。蘆頭有赤毛如鼠尾,獨窠長者好。二月八月采根。”并有附圖5幅。其中丹州柴胡、襄州柴胡、淄州柴胡圖,以及《本草綱目》的竹葉柴胡圖,《救荒本草》的柴胡圖,均為柴胡屬植物。
別名:茈胡、地薰《神農本草經》、山菜、茹草《吳普本草》,柴草《品匯精要》。 性味:苦,微寒, 歸經:歸肝經、膽經。 功能:疏散退熱,升陽舒肝。 主治:感冒發熱、寒熱往來、瘧疾,肝郁氣滯,胸肋脹痛,脫肛,子宮脫落,月經不調。 用法用量:煎服,3~9g 生態環境:生于沙質草原、沙丘草甸及陽坡疏林下。